第933章 科学的开端续
作者:七帅      更新:2022-09-20 07:39      字数:4244
  曹徵与周伟顿时激动起来。他们二人因为朱元璋严禁研习天文星象还因此杀了不少人,所以只能偷偷摸摸的研究,但凡被家人发现就是一顿好打,现在皇上要废除禁止研习天文的规定,他们以后终于不用躲躲藏藏了。
  “臣(学生)谢陛下隆恩。”他们二人不由得跪下说道。
  “不必多礼。”允熥笑道。
  待他们站起来后,允熥让二人坐下,问道:“朕对于天文也有些兴趣,不知你们现在研习的如何了?或许可以与朕谈论一番。”
  “陛下,臣仔细研习天文星象,颇有不解之处。盖天说疏漏较多几可证伪,不去管它;可浑天说也有许多问题。”
  曹徵说道:“若日月皆附着于天球,那为何会有日食?日食是因月掩日,月能掩日说明月在日下。月在日下,则月必不能附着于天球,又与浑天说相反。”
  “可若是如同盖天说所云并无天球,日月星辰怎可整齐如一的东升西落呢?此乃臣第一不能解。”
  ‘嗯?中华现在的天文学还没有提出过多天层理论么?’允熥有些惊讶。他之前并未与他人交流过天文学,所以并不知晓这个时候的天文学理论发展的如何。
  允熥张嘴欲提点他多天层理论,但却又将话咽了回去。若是这个时候钦天监已经有了多天层理论,那他这样当做原创说出来就不好了。“若是此时有一个钦天监的官员可以问问就好了。”他低声嘀咕道。
  可就在此时,李波忽然附在允熥耳边轻声说道:“陛下,臣刚刚看到钦天监监副思澄堂在客栈外面的街道上正走着。”刚才李波正巧站在窗户旁边,眼睛一撇就看到思澄堂正在街上行走;恰好他又听见允熥的轻声嘀咕,于是凑在耳边说了这句话,
  “思澄堂?”允熥大喜,这可真是瞌睡的时候送枕头:“快将他带上来。”
  李波领命而下。过不多时,一个四十多岁、穿一身略次的绸缎做成的衣服的中年人走上来,见到允熥马上跪下说道:“臣钦天监监副思澄堂见过陛下。”
  思澄堂有些忐忑不安的跪在地上。今年他有一个侄子考中了进士,虽然只是三甲进士也让他们家高兴的不行,所以他今日提前下值回家庆贺,不成想在半路上被皇上发现。‘皇上不会是因为此事才将我叫上来吧。’他想着。
  事实证明思澄堂是白担心了,允熥压根没有想到他此时出现在这里应当是没到时间就提前下值了。只听允熥说道:“你将刚才那番话与思监副再说一遍。”
  曹徵马上重复了一遍。允熥转过头对思澄堂说:“你可听清楚了?这个问题可能解答?”
  “陛下,此事浑天说无解。但前元曾有一名来自波斯名叫扎马鲁丁的色目人,大约在蒙哥在位时来到中原,元世祖称帝后入职司天台。”
  “此人曾说,数百年前有大食人推论:天分为十一层,分别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晶莹天、最高天和净火天,顾名思义,每一层天包裹着一个日月或者星辰。”
  “对为何日月星辰围绕大地旋转并不为圆形之事,他以为,所有日月星辰均围绕一个较小的圆不停移行,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大地为中的圆上移行。此人将绕大地转的那个圆叫均轮,小圆叫本轮。并且说大地并非在均轮正中,而是略偏开一些。日月五星除如上移行外,也与众星辰一起每天绕大地转动一圈。”
  “前元时就有汉蒙司天台官员对此思量,因此说难以证实是否为真,所以不论前朝的司天台或本朝的钦天监均存而不论。”
  思澄堂十分详细的解答了一遍有关于多天层理论。
  允熥听了这话又对曹徵说道:“你可听明白了?”
  “臣听明白了。”这个观点比之前他所知晓的所有观点都要清除明白,对他来说就好比久旱逢甘霖一般,因此曹徵喜得抓耳挠腮,想要马上将这番话记录下来。不仅是他,周伟也如此。
  允熥心里则感觉不太好。明明之前已经有了解释日食现象的理论,但仅仅钦天监的人知道,其它人都不知道。民间即使有一二如同曹徵这般喜欢天文并且不怕被抓起来杀头的人也不可能从头开始推导天文学理论,而钦天监的诸多理论也无人研究,导致中华的天文学一直停滞不前。‘必须要改变钦天监制度。’他心想。
  略想了想允熥回过神来,见曹徵如此表现,笑着对宋青书吩咐道:“你可带了纸笔?若是带了拿出来给曹爱卿与周进士。”
  宋青书身上当然带了纸笔。允熥时常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想法要记下来,所以跟随允熥出来的总有人带着纸笔。今日没有宦官跟着出来,所以宋青书带着。
  曹徵与周伟并无惊讶之色,接过铅笔道了声谢就马上在白纸上写了起来。铅笔发明也已经有二年了,虽然在地方上还很难看到,但因为书写方便京城已经普及开来,许多地方都有卖的。
  待他们二人停下笔,允熥又问他们可还有其他疑惑。周伟说道:“学生还有疑惑不解之处。”
  “学生刚才听了多天层之说,确比浑天说更好一些,但学生又有了另外一个疑惑。”
  “若是依照浑天说,所有日月星辰均镶嵌在同一天球上,则所有星辰均于一日的时候绕大地一圈十分明了。可若是有多重天层或天球,尤其日月星辰还绕着本轮移行而非均轮,那这许多日月星辰为何能够恰好于一日的时候绕大地转一圈呢?”
  周伟虽然刚刚听到这个理论,但马上抓到了多天层理论的核心问题:太阳月亮和许多星星为什么能够绕着大地在同样的时间内转一圈呢?
  最早提出多天层理论的古希腊学者们当然也曾经疑惑过这个问题,并且在后来提出了小轮理论,即存在一个围绕着本轮运转的小轮,行星的运动受到小轮的影响。但是这就导致这个天文学体系太过复杂,有些行星的辅助性小轮多达八十余个,根本就无法进行计算,最终导致哥白尼提出唯一的正确答案:是地球以一天为时间单位进行自转,不是日月星辰在围绕地球转动。
  允熥转头看向思澄堂。他想知道中华这个时候有没有能够合理解释的构想。
  不出预料,思澄堂想了许久,最后对允熥说道:“陛下,臣未曾听闻过有能解释此问题的说法。”思澄堂虽然在钦天监工作没有压力,但还比较尽职尽责,钦天监内保存的所有有关天文星象理论的书籍都看过,但不记得看到过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说法。若是有,他即使记不全,也应该会有印象。
  允熥转过头,看向面前的曹徵,又转而看向地板,沉默不语。他在思考到底要不要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提出一个概念或者理论很简单,但允熥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单个十分正确并且全球领先的理论对他、对大明都没有多大意义,他要的,是科学的方法。简单的说,要能够用数学模型来支撑提出的理论,并与实际观察到的天文学现象相印证。而这并不是允熥能够提出的。
  地球自转说还罢了,古代人之所以否认地球自转是因为无法解释为何向正上方的天空射出的箭最后会回到地面的同一地方。这一点很好解释,因为惯性。纵使允熥无法十分完善的回答惯性问题,起码能糊弄过去。
  但自转学说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默认大地是一个球体。而这是允熥解释不了的。
  中华古代未必没有人提出过地圆说。中华古代研究天文的人很早就发现太阳与月亮应该是球体,由此推导出脚下的大地也是球体很容易。但提出地圆说的人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生活在星球对面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即使对面没有人,地圆说也意味着除了极少数人外,其余的人都并不处在地球的正上方,应该会歪着站,但实际上所有人站立的时候都笔直的站着,所以地圆说被否定。
  而西元元年前后的古希腊人在提出地圆说之后,对人们认为十分平常不需要解释的人为何会站在地上的事情提出一个观点:重力的存在。人之所以能够站在地面上是因为重力,并且指出重力的指向并非是垂直向下,而是指向地心,这样就解决了地圆说最大的问题,使得地圆说在无法被证实的情形下成为西方的主流学说,奠定了地心说的基础。
  允熥知道重力理论,但并不知道重力理论是如何提出的,更无法证明重力理论的正确。这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不是专业研究这个的人可不知道,所以他即使对面前的这几个人说了重力理论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经过思量,允熥决定不直接提出自己知道的正确理论,而是继续问道:“这个看来现下还并无可以解释的说法,就需要你们二人去钻研了。你们可还有其它不解之处?”
  “陛下,臣还有一处疑惑不解。”曹徵又道:“脚下的大地,到底是如何形状?”
  “最早的盖天说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天形南高而北低,日出故见;日入下,故不见。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
  “后盖天说云: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浑天说云: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可臣仔细研读这些说法,均无法找到大地的形状如何。”
  “浑天说中,这句‘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是否可以理解为大地如同蛋黄一般?”允熥尽量用疑问的语气说道。他当然知道正确答案,但正如上面所说,他不知道怎么如何证实重力的问题,所以想要通过指引性的话让曹徵周伟自己得出这个结论。
  “若大地真的是球,那生活在对面的人为何不会掉下来?”曹徵说道。
  这时思澄堂插话道:“陛下,臣刚才所言前元的扎马鲁丁也曾言大地乃是一个球,还造了地球的模型。但他也无法解释为何不会掉下来之事,所以众人皆不赞同。”
  ‘大食人的天文学没有解决重力的问题?’允熥心想。他对于这一时期的大食人科学水准并不了解,虽然大概知道比同时代的扶菻人要高,但具体如何并不清楚,只能猜测。
  “可若是天似盖笠,地法覆盘,也有不明之处。”回过神来的允熥提出了那个疑惑。
  “陛下,请允许臣以龟壳比之。若大地是一巨大的龟壳,大明所在之地只不过占了龟壳的百之一二之土,些微的倾斜并不会被人所侦知。”曹徵说道。
  “若大地是一巨大的球,大明所在之地不过占了球的百之一二,亦难以察觉。”允熥说道,同时在心里想着:‘要不要在假设大地是个球的基础上让他们测算一下子午线的周长?’
  虽然唐代的时候,僧人‘一行’组织了直到大航海时代之前规模最大的测量工作,北至蒙古草原、南至越南中部,在黄河沿岸还选择了四处同经度的地方进行测量,实际上得出了子午线的长度,但当时的人连地圆说都不知道,其实并不清楚自己进行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精确测量。所以有必要再测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