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弃都东逃
作者:刹时红瘦      更新:2022-09-17 17:44      字数:2384
  大周的共治元年六月,韦太后急于铲除贺珅党时,突厥与吐蕃之间,发生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吐蕃赞普之女央金,和亲突厥,成为阿史那奇桑的可敦之一。
  而和亲之事,是吐蕃方主动提出,却也并非平措赞普原本的意愿,而是央金公主坚持远嫁突厥可汉。
  更加鲜为人知的是,此事其实是由莒世南暗中促成。
  吐蕃人信奉佛教,笃信佛祖神灵,相比大周皇族,对于莒世南这类具有“神术”的异士更加推崇——虽然莒世南并非僧人,而为方士。
  莒世南因谙“招魂通灵”之术,极快获得吐藩贵族的推崇,向王族举荐。
  央金公主虽说并非赞普嫡女,生母却乃宠妃,央金公主的嫡亲姨母,正是哈吉勒的妻子,姐妹二人先后嫁入王室,也就是说,央金公主的母族亦为吐蕃显贵。
  平措赞普十分疼爱最小的女儿央金,原本不舍央金远嫁,打算在贵族子弟中为公主择选良配,央金公主因受父母怜爱,眼光自然也格外挑剔,一心想要嫁给真正的勇士与英雄,挑来择去,并无趁心之人。
  而央金公主原本有位表兄,与她青梅竹马,兄妹情深,奈何表兄在一回征战中阵亡,英年早逝。
  得知莒世南能使亡灵现身,央金公主立即诏见,希望再见表兄英灵。
  经莒世南施术,央金公主如愿以偿,但表兄亡灵与她相会时,告知她的良人正是突厥可汉阿史那奇桑,奇桑是战神,是勇士,并志向远大,倘若央金公主嫁给奇桑,日后必定会成为天下最为尊贵的女子,受万民敬仰,而且奇桑对央金亦会钟情非常,夫妻二人势必情投意合,央金公主将会成为天下所有女子最最羡慕的人。
  “表兄”的描述,十分符合央金公主的心愿。
  这当然是莒世南“摧眠”公主之后,听她亲口述说愿望,只不过公主并不知道世间什么样的男子能够满足这一愿望,莒世南通过“表兄”之口,把这个人具体为了阿史那奇桑。
  自幼信奉“佛缘”的央金公主大为意动。
  她又从不少吐蕃部将口中,得知突厥可汉果然英武不凡,昂藏骁勇,远非本国贵族子弟能比。
  莒世南的第一步目标,顺利达成。
  促成吐蕃赞普最为怜爱的女儿和亲突厥,这当然是出自十一娘的计划,她是为谢莹送去了一个情敌,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但十一娘相信,吐蕃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要论阴谋诡计,绝对不是谢莹的对手,这位公主,必定会死在谢莹的算计下。
  那么到时,莒世南就能进行下一步计划,离间突厥与吐蕃之间的同盟。
  但这必须要经过一段过程,无论是十一娘抑或贺烨,都没有办法将耳目安插入突厥王帐,所以不能挑拨央金与谢莹之间的矛盾快速恶化,只能耐心等待二女之间自然而然的“殊死搏斗”,以及突厥、吐蕃两国之间,发生利益纷争。
  十一娘虽然并不熟悉平措赞普,但她相信作为一国君王,虽说爱女惨死悲愤难忍,却并不会单为这一争端毁损同盟,只有当两国发生利益纷争,央金公主的惨死才会起到摧化的作用。
  但十一娘并不希望利益纷争。
  因为导致突厥、吐蕃纷争的利益,必然便是如何瓜分中原华夏的锦绣河山,倘若发生,同时也代表着贺周亡国,蛮狄称霸。
  授令莒世南行离间之计,是十一娘的防范未然,但她从内心而言,真正期望的却是根本用不着离间之计,她希望大周与突厥这一场战争,大周能够获胜,虽然如此一来,对于贺烨的大业并非利好。
  不知不觉间,十一娘渐渐受到了贺烨的影响,对于社稷存亡饱怀忧患。
  但此刻的她,却并没意识到是为贺烨所影响,她想她的父祖,她的手足,倘若在天有灵,也不希望曾经用生命捍卫的国家,崩溃于夷狄的铁蹄,他们必不希望华夏倾覆,黎民惨遭屠戮,他们是如此深爱着这片国土,他们曾经如此效忠贺周创建的江山,所以面对陷害,他们虽然满怀悲愤,却从未想过忤逆,做为裴姓之后,十一娘同样不愿坐视父祖家人热爱的君国就此灭亡,但让她遗憾甚至绝望的是,大周军队兵败如山倒。
  共治二年初春,安北全境沦陷,甘州危在旦夕。
  四月,甘州城破,姚潜败逃回京,长安城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难,大周的京都,已经成为曾经强盛的国家最后一道屏障。
  气急败坏却无计可施的韦太后,竟打算弃长安城,迁都金陵。
  这遭到了以王淮准为首的朝臣坚定不疑的否决,因为长安虽然危在旦夕,却并非没有坚守的可能,倘若弃守,对于贺周之治而言,才是真正的万劫不复。
  然而韦后党却认为弃守长安者是权宜之计,甚至有人主张金陵富庶,相比长安更加适宜作为国都。
  眼看迁都之议似乎已成定局,韦后党人多势众气势汹汹,不少愤怒又绝望的朝臣纷纷以挂冠的方式表明态度,这其中,包括了贺湛。
  韦太后冷眼注视着这个“心腹”的倒戈,对于贺湛的背叛愤怒不已,但这时的她显然顾不得清除党逆了。
  罢官就罢官吧,她这时更加在意的是自己的生死,她不可能向蛮狄称降,但她没有把握能够稳守长安不失,她需要转移到更加完全的地方,才能够调兵遣将击败蛮狄一血前耻,她当然不会与长安城共存亡,她认为这不是苟且偷安,而是真正的明智,她以为她若死去,这个天下便会彻底倾覆,只有她继续活关,华夏社稷还有希望。
  迁都就这么决定了。
  但韦太后显然已经等不及安排妥当体面的离开,她几乎是狼狈的溃逃,带着姚潜和多数禁军,以及韦元平等忠心不二的党徒,仅只留给长安城数万武装,为她阻绝追兵的袭击,庆幸乃是,为防追袭,韦太后给武关留下了十万禁军防守,又经谢饶平建议,再留十万禁军固守潼关。
  留守长安城的京兆尹,徐修能保举的人选是柴取,而在此之前柴取的官职仅仅只是户部郎中,他连得数级提拔,对同年徐修能却一点不存感激之情,因为留守长安无疑便是等着城破被杀,柴取毫不怀疑徐修能是为了排挤他这太后亲信。
  随着韦太后及大周朝廷的仓惶溃逃,长安城彻底陷入了混乱,无论贵族还是平民,此时此刻尽皆意识到一个惨痛的事实,国都,保不住了,华夏之治,似乎真正走到了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