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借道
作者:
梨花落落 更新:2022-09-08 15:47 字数:2082
守株待兔,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李之方便与罗绮兵分两路,罗绮领着六名暗卫再穿黑山口,盯牢靖唐关的一行一动;李之方则密切布署着军队,等待时机成熟一击而中。
与此同时,此前与辛太妃同来边城的宋维源已然大展身手,他与几位工部同僚一起,领着大批农田水利专家、一部分参与屯田的士兵,还有在当地招募的百姓,已经在障日城到边城一带的土地上,将播种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宋潍源因地制宜,分别选取了几块不同的土地,经过简单的修整之后,播下了适合在当地种植的小麦、玉米、青稞、大豆,与甜菜等农作物的种子,想看看来年收成究竟如何。
关于慕容芃奏折里提到的移民之举,这些日子时刻被宋维源放在心上。若能将这大片贫瘠的土地变为一方沃土,再以此繁荣整个边境一带的贸易,不晓得要造福多少后代子孙。
针对边城冬季严寒、夏季酷暑的气候特征,宋潍源亲自设计了房屋的图纸,命人在障日城中深挖地基,又从周围的山上采来石头煅烧石灰,建成一种地下半层、地上半层,在房顶之上多加一层穹庐形状阁楼的房屋。
有了多出的地下半层,整座房屋便会冬暖夏凉,而穹庐弯弯的阁楼亦好处多多,上头可以存放些冬粮干草之物,还能有效地缓解漫漫冬日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倾泻直下的承重。
新砌的房屋十分漂亮,灰色的砖石与泥瓦整齐洁净,一色油绿的木制窗椟门扇,地面也全用石灰抹过,待晾些日子便能搬进来居住。
闻道这些房屋有可能是为军中家眷提供,士兵们私底下免不了议论几句。他们戍边不易,自然个个都盼着能与家人团聚。
一来二去,军中士气十分高昂,更兼这次户部带来了比从前更为丰厚的军饷,那里头既含着楚朝晖的俸禄,又有诗笺会上收到的捐助。军饷一部分拿来修建了这些房屋,另一部分则极大地改善了士兵们的民生。
相较于李之方等上层将领对靖唐关的隐忧,普通的士兵们脸上却一直喜气扬扬,对在边城的日子有了盼头。
正是大地回春的四月天气,消融的雪水灌溉了片片播种的土地,玉米与青稞齐齐钻出了田间地头,一片多年未曾见到的新绿盈眼,周围的百姓更似是发现了奇迹一般。
宋潍源身着夹袄,袖子与裤腿高高挽起,赤足走在被太阳晒得发烫的田垄上,抚摸着一棵棵才伸展开身姿的小麦青苗,发出会心的微笑。
春种秋收,一株株小苗迎风摇曳,宋潍源似是看到了来年丰收的盛景。眺望远处那排排穹庐高高的新屋,他对自己这种设计充满了自信,愈发觉得移民的计划真实可行。
留下一部分人马继续留在边城,宋潍源迫不及待踏上回京的道路,想要将这可喜的事情亲自报给崇明帝知晓,好正式推动朝廷往边城移民的政策。
与此同时,几封发自边城的八百里奏折一路送往京城,连着摆上崇明帝的案头,倶是关于靖唐关的军情。
崇明帝瞧着奏折中所述,那片三不管的地带竟然隐藏事端,雪山之洼里埋着这样一个秘密。靖唐关果然是逆贼们又一处藏身之所,如今发现了它的踪迹,能够防患于未然,自然大快人心。
鉴于靖唐关的地势险要,李之方在奏折中几次提到攻打它的不易。明确表达了自己想要另辟捷径、以减轻军中伤亡的想法,也期待着如今先斩断它的外援。
崇明帝没有丝毫懈怠,他将许三年、夏钰之等武将唤到御书房,将李之方的奏折拿给他们看,问可有好的办法。
许三年思忖再三,瞅着那舆图研究了多时,起身拱手说道:“陛下,若说另辟捷径,老臣以为不可行。那黑山口绵延数十里,出入仅有一条山路,再无捷径可寻。依臣之见,不若借道而行。”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自打崇明帝重用了老将军许三年,不仅将整个兵部笼成铁板一块,还连着翻出钱唯真等人贪墨军饷的丑事,如今又提出这借道之举,崇明帝闻得未闻,夏钰之也认真地倾听老将军的高见。
许三年指着那舆图道:“李将军思虑周全,果然不能贸然出兵。依臣之见,此时不是进攻靖唐关的最佳时机,而应选在九月飞雪、哈气成冰之时。”
所谓哀兵必胜,苏光复连番挫败,此时必定会背水一战,而黄捷等人得了城中助力如虎添翼,必然士气高涨。若要一举拿下靖唐关,便唯有以兵力上的绝对数量碾压,这肯定会付出多余的代价。
许三年指着舆图道:“陛下请看,这靖唐关与高丽国唯有一水之隔。若是先断去它的粮草,让城中军需无法供给,必会先动摇士兵们的士气。咱们选在隆冬时节举兵,沿着高丽国的外围出发,悄悄从冰面上横渡河流,便可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靖康关下,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离边城九月的大雪飞天统共不过几月的时间,许三年认为苏光复正是休养生息,他只会保存实力而不会选择主动出击,虽是给了叛军们整顿的时间,却更好地作好了战前的准备,必然会赢得更为轻松。
原来老将军的意思是要从高丽国中借道,神不知鬼不觉绕过黑山口,大军如同从天而降,这到是个新鲜的主意。
崇明帝拈须沉思道:“老尚书的主意固然妙极,可是几万大军从高丽过境,直接危及高丽安危,那高丽王岂能允许?”
许三年再拱手道:“陛下请看,咱们只须沿着他们的外围过境,大军并不在高丽国中停留。离着边城的冬天还有小半年的功夫,咱们拿出诚意,不愁说不动这位新即位的高丽王。”
崇明帝认真思考着许三年的提议,他俯身在舆图上,沿着许三年所指的道路看去,果然是一条最佳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