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银票啊
作者:
雁来忆君 更新:2022-09-04 19:58 字数:2102
老顾头不想去,他说自己这几天身体好多了,再过两天想搬回老房子住。
“爹,这眼看就要过年了,我们哪能让您一个回去住啊?您要是既不想去我们家,也不愿意搬到县城,那您回老房子的时候,我也搬过去和您一起住。”顾文奎看着半年功夫头发都变白的老顾头,心里直泛酸,山下那些人如果是自己亲弟弟、亲妹妹,说什么也要过去教训他们一顿,一个个太不孝了,把老人都折磨成什么样了。
“文奎啊!爹不是说了吗?为了麒哥和家宝他们的前程,咱们以后少走动,你们都是孝顺孩子,我心里明白。”老顾头不想拖累大儿子一家,看到儿子孝顺,孙子孙女这么懂事他已经很知足了。
“爹,您说什么呢?我要是只顾儿女,不管您,还算是个人吗?这事我不能听您的,要么您听家宝话去县城住,要么我明天带着您回老房子住。”顾文奎也犯起倔来。
“让你爹在这过年吧!我们还是个伴,你让他进县城住,跟谁都不认识,去了和蹲大牢有什么区别。回老房子还不够那一家人闹腾的呢!就留在这,你们想他了过来看看就行。”顾大海也烦李秋果他们那一伙人,因为上次房子倒塌的事两家已经不怎么来往了,自从大哥住进来,侄子和侄媳妇来门口张望过一回,被骂跑以后再不来了。
“爷,您的意思呢!”顾若欣问。
“我一个人去老房子也能过年,你们……怎么就不放心呢!那我暂时先住这吧!”
既然爷爷要住在这……顾若欣想着明天让爹赶车送一些米面过来,再去县城接个做饭的婆子。
回到家吃完晚饭吴金香拉着闺女让她讲讲比赛的事情,还有国师府是什么样的啊!真像别人说的,家里有数不清的房子和美人吗?
“噗,娘,您听谁说有钱人家就一定有很多美人的,国师府很大是不假,不过国师是一个人住在那里的,我可没看见什么美人。”顾若欣“咯咯”笑了一阵替大家解惑。
“别听你娘瞎说,人家国师心里想的都是百姓的事,根本不是那种人。”顾文奎对唐源评价还是很高的。
您是忘了被他忽悠给闺女定亲的事了吧!顾若欣也承认唐源心里装着百姓,可他对自己……但愿这事彻底过去了。
顾若欣从袖子里抽出一沓银票放到桌上:“这些银票是国师奖励我们种出棉花、献上织布方法的奖励,这回我欠您的银子还清了吧!”
吴金香赶紧把银票搂在怀里,反复查了三遍,一共十张呢!
“麒哥,你帮娘看看,这一张是多少银子。”吴金香递给儿子一张银票,其余的依旧护在怀里。
“娘,是一百两的。”顾麒看了两遍,确认过之后才说。
一百两一张,那十张岂不是……吴金香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把其余九张也递了过去,当她知道自己有了一千两银子以后……整个人就不好了,一会儿念叨着银子不知道该放哪才好,一会儿又觉得放在哪里都没办法放心。
“完了,你娘今晚估计睡不着觉了,家宝你就不应该把这么多银子一下子都拿出来,一百两足够她乐到过年的了。”顾文奎想把银票分开,还给闺女九张,留给媳妇一张。
到手的银票还有吐出去的道理吗!吴金香死死压住银票,说什么都不肯松手:“她还是个孩子,拿那么多钱干嘛!闺女的性子你也知道,那就是个存不住钱的,还是放我这吧!等家宝出嫁的时候,我拿出一半的钱给她置办嫁妆还不行吗?”
“这些钱是小妹凭本事赚来的,我和麟哥不要,爹娘留出养老的钱,剩下都给小妹置办嫁妆用。”顾麒早料到银子到了娘手里,她是说什么都不会拿出来的。
“债我已经还完了,以后您就好好看着这些银子,我不要,家里开销也由我承担,这些就是您的了。”顾若欣想让娘放心,这一千两谁也不会惦记,都是归她的。
“你还有银子对不对!”吴金香找来一块布把银票包好,揣进怀里,因为不管放在哪她都不放心。
“你行了啊!”顾文奎顾不得儿子、闺女都在,吼了她一句,这人还有完没完,马县令拉棉花时已经给了她一百两银票,她怎么还不知足。
要不是闺女这么能干,她这辈子能存够一百两银子就不错了,还想见到一千两的银票,做梦吧!
顾若欣听了这话倒是没生气:“我手里有一架屏风大概能卖一百多两银子,这些钱留着开染坊、买棉花种子。”
“你现在绣屏风都值一百多两银子啦!”吴金香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学着淡定些了,闺女都是能绣大屏风,一次就赚一百多两银子的绣女了,作为她娘,不能太丢人了。
“银子的事就这样吧!家宝以后有银子不用再交给家里了,留着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和你娘每年给你种二十亩地棉花,秋天都归你支配。”闺女拿出这么多银子,自己也要有所表示才行。
“爹,来年种棉花我负责所有费用,包括人工费,秋天我会按照市价收棉花的,不能让您和娘白忙一年啊!过年我还想多种一些棉花,您帮我看看,再买一些地行不,还有这山上,我想弄些桑树苗栽上,您帮我张罗张罗。”顾若欣问。
那有什么不行的,顾文奎一口答应下来,吴金香也没反对,就是觉得闺女弄这些不如种庄稼让人心里踏实,想劝劝她少买点地,把心思多用在绣花上面。
知道说了也没人听,吴金香索性闭紧嘴巴,坐在旁边听他们爷几个商量买地种棉花的事。
晚上顾若欣把四个小姑娘安排在一间屋子里,觉得这样住短时间之内还行,时间长了的话确实太不方便了。哥哥和弟弟也大了,都住在一个院怎么想都觉得别扭。
过完年自己拿一百两银子给爹爹,让他再盖一排房子,最好分前后院,这样大家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