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黄雀在后
作者:白日梦      更新:2022-09-04 09:07      字数:2154
  说到召种彦谋来问话,御史们倒不着急跳出来刷声望了。
  他们的心态瞬间转变为吃瓜看戏状态,谁都不打算下场了。
  说起来,除了御史之外,其他的文官武将都完全没有下场说话的心情,就好像有人提前打过招呼一样。
  种彦谋没过多久,便跑着进了大殿,二话不说,先跪倒在地,三叩九拜,高呼吾皇万岁。
  皇帝饶有兴致地看着种彦谋这样一丝不苟地行礼,心里有点好笑:“吾婿为何今日如此多礼?”
  种彦谋偷眼打量了一下皇帝,感觉皇帝好像并没有多生气,便大着胆子说道:“今日听说太子殿下弹劾我?我左思右想,既然是戴罪之身,那可不能像往日那般自在了。若是被人弹劾一本,说我种彦谋嚣张跋扈,直接送菜市口砍了,我不是冤枉吗?”
  皇帝听着种彦谋说话就觉得好笑,连连摆手道;“你快别说话,好好的廷议被你一说话,就像是勾栏里说书一般!”
  种彦谋双眼一亮:“咦?陛下……”
  “住口!”
  “哦……”
  种彦谋还想要和皇帝探讨一番,到底最近是三国有意思还是隋唐有意思。
  他最近在城外躬耕训练的同时,也没忘了给勾栏里提供话本,隋唐演义就是最近他写给勾栏里,让人说的。
  他想要让宋朝人回忆起当年的血性,战场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才是英雄,并不仅仅是东华门唱名才是好汉。
  可惜,皇帝并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偷偷去了勾栏听戏。
  皇帝干咳了两声,重新回到正题:“吾婿,太子弹劾你勾结异族,图谋不轨,你可有什么想要辩驳的吗?”
  种彦谋早已经听到陈畅陈公公报信了,心里已经有了腹稿。
  他看了眼坐在皇帝下首的太子。
  太子横眉竖眼地看着种彦谋,没有半点好颜色。
  种彦谋心中冷笑,脸上谦卑,拱手问道:“陛下,请问今日廷议主题是什么?”
  皇帝愣了一愣,连带下面群臣都呆住了。
  这样也可以?
  只是轻飘飘一句话,就把所有争端都解决了。
  今日廷议的主题,和种彦谋是不是勾搭异族毫无关系啊。
  今日廷议只是在说汴京保卫战的处理结果,只是太子在那边无故攀咬他人,把主题带歪了而已。
  太子攀咬的时候,群臣大部分人在开开心心吃瓜看戏,不少人都意识到太子歪楼了,但是他们没料到种彦谋居然有恃无恐,根本懒得辩解,一记顺水推舟,就把事儿全推了。
  种彦谋又说道:“至于所谓的勾结异族,草民可以申辩,也可以请朝廷派人来查。但是今日今时,应该不是讨论草民是否真的勾结异族的时候。今日今时,还是以本次廷议的主题为重吧。所谓今日事,今日毕,莫等明日又蹉跎,是不是这个道理?”
  皇帝抚掌道:“好!吾婿说得好!太子对你的弹劾,朕许你之后上表自辩,你且下去吧!”
  种彦谋又跪下磕了个头:“谢陛下!”
  太子看着种彦谋来了没说两句话,就轻描淡写地走了,气得双眼通红,猛地站起身来,却觉得头晕目眩,向后就倒。
  皇帝都被吓了一跳,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太子怎么了?快,传太医!快!”
  宫殿之中一片混乱,连百官都没心思看热闹了,大家赶紧聚上前去,看太子的状况。
  种彦谋清楚,这说不定又是太子在装神弄鬼,赶紧在混乱之中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太子晕倒,这就仿佛《红楼梦》里边贾宝玉砸玉一样,只要一发生,全家全天下都要对太子和贾宝玉服软。此事万试万灵,种彦谋可不想被太子当场拿乔,自然跑得远远的。
  最终,廷议并没有因为太子的晕倒而停止。
  种彦谋从高衙内那边打听到的消息说,太子被送走之后,是郓王坚持之下,皇帝和百官才继续廷议,很快就得到结果。
  作为被擒拿的唯一罪魁祸首的常老爷,被判极刑,游街示众,送到菜市口 活活剐了三千六百刀。
  常老爷的党羽要么判了斩首,要么判了流放,都没有一个好结果。
  除此之外,梁山的人被刑部开了海捕文书,其他贫民都被皇帝赦免,允许他们在种彦谋的庄上谋生。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太子是完完全全的输家,不仅名声扫地,而且失去了皇帝的圣眷,更连自己的幕僚都护不住,要被皇帝给清理彻查。
  种彦谋在这场廷议里,被无端卷入。
  好在他提前知道情况,早就想好了应对的方法,一句话给自己解了围,算是不得不失。
  收获最大的,是不显山不露水的郓王。
  他只是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推了一把,将廷议继续了下去,就结结实实地将太子一系,彻底打入深渊,再无翻身的可能。
  要知道,只要廷议没有结束,最终没有形成结论,太子随时可能会翻案。
  这也是太子在廷议当场装晕的目的。
  而郓王则断了太子的所有念想,廷议甚至在太子缺席的条件下,形成了对太子极为不利的结论。
  夺嫡之事,在宋朝并不多见,但也绝对不少见。
  宋太宗是怎么关照他的侄儿和弟弟的?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祖宗都这个德行,还能指望子孙后代有多好吗?
  要不是历代君王对此讳莫如深,说不定宋朝的夺嫡比满清时候还要激烈呢!
  于是此消彼长之下,太子的权势跌到谷底,郓王的声势扶摇而上。虽然没有人提这个事儿,但是群臣百官心里都多了个心眼。
  眼见得太子恐怕扶不起来了,而郓王则简在帝心,又颇多谋略,还曾经夺过状元,天生是读书人这一边的代表人物。
  很多人都有点想法。
  我儒家是不是可以借着郓王,更进一步?
  至少可以彻底排除道教对皇帝的影响吧?
  当今皇帝对于道教的偏爱,已经大大影响到朝政和苍生了呀!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必须全面贯彻我儒家思想才对啊!
  谈到道统的时候,儒家的人是从来不会死抱着立长立嫡的教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