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扶桑东渡
作者:我是海陵王      更新:2022-08-25 16:04      字数:2465
  使团的消息没有传来,反而北疆传来了消息。
  自北伐战争开始,商王一路势不可挡,短短几个月内,斩杀、破获的部落人数超过数十万人,跨越数万里。
  据小道消息,一路上到处都是俘虏和女人,每个士兵腰带上,肩上,到处挂满了战利品。
  而且,北疆的势力大大扩充,在征战的过程中。
  商王找到了一个富裕肥沃的地带,据说商王已经有换“首都”的意愿。
  果然,谣言不是空穴来风。
  天命元年三月。
  商王送来一封奏折,请求扩大封地,将所得的区域纳为封国。
  交换条件是将北疆的韶峪交移大明。
  韶峪地理位置相当于函谷关,跨过韶峪,地形开阔平坦,一路可直达京城,没有任何天险可守。
  如果不是商王人数过少,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商王也不至于“败于”京城,返回北疆。
  商王愿意将韶峪叫出来,目的显而易见。
  这是在朝廷宣示,他没有意愿与中央作对交锋,已下定决心向北发展。
  对于商王的要求,朱训樘没有犹豫便答应了。
  这是一举二得的事情,不仅可以避免大明内乱,生灵涂炭,也保留了大明的有生力量。
  也可凭少数精兵扼守韶峪,从此北疆无患。
  西邻太平洋,凭目前的行驶,无忧!
  南起高山,天堑阻挡南来之敌。
  成四方安全之势,如果就这样下去,估计也能熬个一二十年,乐乐悠悠的享福。
  历来,每当中原王朝到达外无强敌,疆域扩张到极点,便失去了动力,开始滋生奢靡之风,形堕落之势,开始进入衰败。
  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可能会漫长一些,但一旦有外敌,内因外因共同作用下,那国祚…….
  商王请示之事,在民间并未引起太大反响,不过对一些用心人来说,彻底断绝了他们的小心思。
  国家风调雨顺,鸡皮蒜毛的小事由内阁,军机处处理,朱训樘能够处理的公文并不多,就这么漫长的等待也极其枯燥。
  黄册库,是大明档案存放之地,里面存储着各种各样的儒家,佛家,道家,等百家经书。
  更有一些土地,税收记录,古代刘邦萧何入关,第一时间内就是保留秦朝留下的文书记载,这些文书档案为大汉执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册库设有大学士一名,官秩一品,专门研究各种学术,各地的教材也是由黄册库官员归纳总结得到的。
  黄册库对于新大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找到有关记录了吗?”
  朱训樘左瞧瞧又看看。
  黄册库官员大约有二三十个,房屋用具十分讲究,整个殿中光线略有些暗淡,有一股庄重的气氛,似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纸香。
  一位白发胡须的老头和一个张着一缕小胡子的中年人陪同着。
  老人是黄册库的主管,是大明现存威望最高的大学士,人称张老。
  张老神情淡然,摇摇头:“没有任何线索表明土著就是殷人。”
  “除了面貌和咱们有些类似,外加先秦诗经曾有过“相士烈烈,海外有栽”这么一句诗句,其他再无线索。”
  “当然,也可能有其他的证据,但老臣翻遍了带来的所有书籍,也未曾发现任何联系。”
  说当地的土著是殷人,这是占据大义,也为入关做好名义上的准备,但是也不能说是殷人就是殷人,近些年来,文化快速发展,有些殷人开启了明智,其中也不乏精明聪慧之辈。
  他们恐怕都会有一个疑问,到底他们是不是殷人,虽然这个心思掩藏在心中,不敢有一丝透露。
  但也必须尽早把殷人这个名号准确牢固的确定下来。
  否则这可能是个祸害。
  朱训樘心中安嘀咕道,早知道如此,怎么可能是殷人,难道就因为象形字?
  这个也太不可靠了吧,象形字,就是按照景象描绘,化简而成,难免有的地方不谋而合,所以有些相近罢了。
  凭土著的信仰?
  这个,倒有些道理,土著的信仰的是雨蛇,倒和华夏的信仰龙有些相似,但也有些虚。
  朱训樘背着手,轻轻道:“难道真的没有吗?”
  张老一脸淡然,而身旁的中年男子瞧了一眼张老,随后咳嗽一声,挂满笑容道:“陛下,通过黄册库人员的精心努力,为了早日让殷商文明重归大明的怀抱,臣等人认真编写了这本书。”
  朱训樘绕有深意的看了看两人,接过书,映入眼前的是四个字“东渡扶桑”。
  扶桑?
  朱训樘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这和日本有什么关系,怀着好奇心,朱训樘翻开了书籍。
  过了大约半刻钟,朱训樘长呼一口气,略赞叹道:“你们让朕大开眼界,原来土著是殷人后裔啊,朕非常欣慰,长达两千多年,殷人再次回归诸夏文明,实乃庆事。”
  “把这本书列为各地学堂必修教材,每年考核不及格者不得升学。”
  中年男子连连点头,脸笑开了花,而张老虽然没有大小,但眼眸和挺翘的长须也掩盖不住兴奋之意。
  扶桑东渡,大意讲的是武王伐纣,攻破都城朝歌,纣王于鹿台自焚。但此时,攸侯喜统帅的十万大军主力,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万人及涕竹舟、涕竹笋等,突然全部失踪,下落不明。
  大明涉沧溟千万里,到达美洲,发现美洲土著与殷人极其相似。
  有几点很重要的证据。
  第一,殷商善用青铜,美洲土著也建造了类似的青铜,相貌和华夏人很类似;第二,也就是象形字,这本书中将象形字列为华夏独创,天下独一无二,美洲土著有类似的字迹,那就确信凿凿,他们就是殷人。
  第三嘛,美洲土著跟华夏人一样喜爱玉器,玉器上的虎头图案和商朝玉器上的虎头图案,惊人地相像。
  重重的证据表明,当地人就是殷人后裔。
  又扯了一堆诗句,一看就有破绽。
  朱训樘十分怀疑是张老等人辛辛苦苦伪造的诗句,还有华夏历史记载,扶桑位于神州东边,而美洲就在东边,那结合古籍扶桑记载。
  没错了,扶桑就是美洲,土著就是殷人。
  倒也能自圆其说!
  朱训樘不管其真假,能够忽悠大众就行,说的人多了,大家都信了。
  要是大明一直强盛,有外人揭露,恐怕不用人出手,殷人就会群起而攻之,毕竟,这是人之常情。
  后世中也有不少黄皮白心的人嘛,非要弄个混血,祖上有个非洲血统都能扯半天,其本人也心知肚明。
  “扶桑东渡”一书,也彻底奠定了殷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