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肖文_313
作者:
此起彼伏 更新:2022-09-03 11:21 字数:2033
“不。”
贺老爷子和贺卓平、贺卓康愣了一下,他们没有想到,反对的竟然是贺坤。
“谢谢爷爷,”贺坤淡笑着抬头,一手自然地伸过去拉住肖文的手,“我不想委屈文文,我们结婚一定是要大办的,但是现在的形势确实不行,我们努力拼搏,为的就是有这么一天,也许五年,也许十年,甚至二十年也没有关系,我们一定会光明正大地站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举办一个盛大的婚礼。”
肖文的眼睛看着贺坤,嘴角带笑,心里是满满的感动。这个愿望贺坤对他说过,其实在肖文的心里,也只是肖文的一个梦想,梦想能不能实现并不重要,但为了梦想努力才是他们相爱过程中最美的经历。
贺老爷子和贺卓平、贺卓康看着这两个孩子,心里是震惊的,他们以为,贺坤与肖文会很高兴地同意他们的建议,毕竟这种公开的认可是与众不同的同性恋人们最期待的事情,却没想到,两孩子的梦想是那样的远大,而这梦想的背后代表的意义是让他们心颤的。
如果贺坤与肖文想要达到这个梦想,首先贺坤必然得是华夏最高领导人,而且必须是有极大成就极大威信的华夏领导人,二来华夏国的同性婚姻合法的法律必须出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全国人民的思想要有很大的转变,甚至会认同与祝福自己国家的主席的同性婚姻。
当然,这样的梦想,努力的不仅仅是贺坤,努力的更加应该是肖文。肖文想要站在那个第一伴侣的位置,需要的更是全国人民的认同,更需要全国人民觉得,只有这样优秀的人,才配得上自己国家的主席的这种想法。
为此,两人的努力和付出是巨大的。
至此,贺老爷子与贺卓康才终于明白为什么两个孩子这几年是如此的努力与拼搏,为什么贺坤坚持用贺家的力量把肖文的种种事迹宣扬出去,甚至让舆论引导群众对肖文的认可与崇拜,引导他们把贺坤与肖文的发展拿来作为对比,原来他们这两个小年轻走的每一步都有目的的,他们要用几年的时间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接受他们的,认同他们,要让全国人民在有一天知道他们两人是一对时,会露出了然之情——原来如此!
贺老爷子才明白这些,心里是欣喜的,他们这一步一步的前行,不论是为了什么目的,他们与老贺家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而且,从他们每走的一步来看,他们都是做得极好极优秀的,不论是努力还是心计,就是作为他们的长辈,也不比他们做得更好了。
“如果是这样,”贺老爷子松口了,“婚礼的事情可以以后再说,但是有件事情,你们必须提上日程。”
贺坤和肖文听贺老爷子这么说,有几分疑惑,那是什么事?
“孩子!”贺老爷子严肃地说道,“你们两人呢要谁生孩子都不可能,既然反正不用你们自己生,用科技的方法让别人代孕是可以的。你们结婚可以等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贺家子孙可等不了这么多年!”
贺老爷子的话铿锵有力,但贺坤与肖文却瞪大眼睛,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了。
“爷爷,我们还年轻,”贺坤好一会儿才开口,“孩子的事情不急,这几年太忙了,过几年定下来了再说也不迟。”
“忙什么?”贺老爷子一口反驳,“又不用你们怀孕,也不用你们生,甚至以后养也多的是人,你们只要提供精子就行了,有什么好忙的?”
“爷爷,”肖文这就不认同了,“如果真生下来,孩子总是我们的,不可能完全不管不顾嘛,我们这些年肯定更忙……”
贺老爷子一个眼神飞过来,“小文你不急,你干爹干妈急得不行了,你去跟他们说说让他们等个十年二十年,看他们同不同意?”
肖文也蔫了,他想到了干妈去逛婴儿店里见到那小婴儿的衣服时眼神里冒出来的光芒,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但说实话,不论是贺坤还是肖文,想到一个孩子里拥有除了爱人之外,还有其他人的血液与基因,他们是真的不太愿意的,但这种不愿意又顶不过他们本能的良心。父母亲对他们的事情从来没有阻挡过,一应给了最大的庇护与退让,但它们却连个孩子也不愿意给。且不说贺坤本身是独生子女,就是他自己,身上也背负着干爹干妈几十年的期盼。
见他们沉默,贺老爷子却笑了,他猜得到他们两个孩子的心思,他们的爱情如此坚定与执着,对于彼此的爱是如此的排外与单纯,接受别人女人的孩子确实心里有着极大的坎。
“有个好消息,是你们妈妈告诉我的。”贺老爷子开口说道。
贺坤与肖文奇怪地抬头看了看贺老爷子,又看了看贺爸爸,什么事情事妈妈告诉老爷子的,却不直接告诉他们?
“你们小姨打电话来告诉你们妈妈的。”贺老爷子继续说道,“几年前,自从你们的关系告诉你们小姨之后,她在国外就到处寻找专门攻克同性生子的专家、研究机构和发展研究这个方向的组织,这几年,终于有所收获。”
贺老爷子说到这里,贺坤与肖文眼睛直溜溜地盯着贺老爷子,虽说有点激动,但心里也是有,这‘同性生子’不会教他们其中一人自己生吧?
“之后,你们小姨就把这些所有找到的专家与机构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同性生子的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在去年的研究中得到了突破,成功结合两个男性的精子,做了一定的处理,成功孕育了第一个男性同性之子。孩子已经健康出生,而且至今快一岁了,各项指标都非常正常,健康活泼,而且特别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