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作者:蔡东藩      更新:2022-09-01 07:54      字数:1429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浙江萧山人,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他自幼聪颖好学,儿时即读《资治通鉴》等史书,时人称为“神童”。蔡东藩14岁中秀才。1910年进京朝考以优入选,第二年春赴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后即托病回乡,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避难,长期流离在外,于1945年3月5日(日本投降前夕)逝世。
  自1916年起,蔡东藩用10年的心血和惊人的毅力,写就了《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又名《历朝通俗演义》,包括《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和《民国演义》,共11部,21册,1040回,约600万字。这套书时间跨度自秦朝到民国九年,涵盖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全套书主本信史,旁征野史,观点平实,内容丰富,是通俗史的经典之作。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出现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蔡东藩也因此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蔡东藩主张遵循正史,在这套书中,他严格地做到了“无一事无来历”“以不使观者往往为所惑乱”。该套书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取材谨慎,严格追求历史的真实性。蔡东藩对中国历史作过深入的研究,他熟悉典籍,为人又十分谨慎,甚至养成了“考据癖”。有这样良好的基础,他写历史演义,才能“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这套作品还大量穿插了琐录,以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蔡东藩不屈于强权,在编撰《民国演义》期间,曾收到恐吓信及子弹,书局也因此要他“隐恶扬善”,但蔡东藩仍不改其初衷。而在写到一些秘史逸闻时,蔡东藩则以正史为经,以逸闻为纬,并对逸闻多加考证,以传神之笔,描述了既不失真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本书的语言浅显易懂。蔡东藩在讲述历史的同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演绎了一段段有声有色的白话故事。此外,作者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点评也随文附出,自写自批自评,使该书具有“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所以这套演义既具有“史”的真实性,又具有“文”的生动性;既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又可以当作入门民族历史的读物来品读。
  跟其他的史书相比,蔡著有着不可替代性,它不仅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寻求历代兴亡的“关键”,劝善惩恶,褒是斥非,还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套书以王朝的兴替为主线,侧重于改朝换代的前因后果,因此,从了解历史沿革的角度上来看,这套书相当不错。但如果想了解其他方面,比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细节,它就不能满足了。另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者有一些观念过于陈腐,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1916年,蔡东藩的《清史演义》出版后,便立刻风靡海内外,并多次再版,累计销量超过千万册。据说毛泽东很爱读蔡东藩的历史演义,顾颉刚、二月河等历史学家和作家也非常推崇这套历史读物。
  此次出版,编者结合了市面上的各种版本,并根据正史进行考证,务求延续蔡东藩严谨的作风,将繁体改为简体,并消灭其中的字词及标点的错误。而对原书中蔡东藩自批自评的特色,则毫无遗漏地保存下来了。
  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欢。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