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节
作者:萧玄武      更新:2022-08-25 09:27      字数:6821
  “唉!……”李恪长吁一口气,脸色舒展面露微笑,说道,“老师,世人都道王侯好,可是谁又知道王侯的悲哀?身在帝王家,本就难觅真情。我与霜儿自幼结识两小无猜……如果我李恪今生还能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情,那肯定只能跟霜儿。我知道,此时此刻我提出迎娶霜儿,会引来许多的风言风语和猜忌怀疑。但我李恪行得正走得直,不怕这些。父皇派我去兰州监军,我便去监军。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多想,什么出格的事情也不去做;而迎娶霜儿,是我多年夙愿,与任何事情都不搭界。以前秦家没落的时候我是这个态度;如今秦家兴旺了,我依旧是这个态度。将来不管再发生任何事情,我仍然是这个态度。霜儿等了我这么多年,我不能再辜负她——别人要如何猜测,都随他去!”
  说罢,李恪手中的马鞭突然脆响一声,扬尘疾驰而去。
  “哎……”权万纪看着一串烟尘中渐渐消散的李恪身影,叹息一声悠然道,“经历了这么多的磨励,殿下成熟了,睿智了,稳重了,但依旧是那个用情至深,却又情无归处的可怜儿男。也罢,也罢,与其畏畏缩缩藏头露尾,不如坦坦荡荡大气磊落一点。话说回来,以吴王与秦慕白的交情,他并不需要用联姻的方式来巩固他与秦家的关系。反正现在,连皇帝陛下都公然的宣布让吴王与秦家联盟了,再加上一个联姻,又有何妨?——是到了真刀明枪上阵博杀的时候了!”
  “权长史,是否现在进长安?”吴王府典军校尉,殷扬拍马上前来问道。
  “走,跟上吴王殿下,进城!”
  半个时辰之后,李恪来到武德殿御书房门外,求见圣驾。
  李世民正在批阅奏折,听闻吴王求见,当即喜出望外的放下了笔来,“恪儿这么快就从幽州赶回来了?——快叫他进来见朕!”
  李恪快步而入,当堂就双膝跪倒在地,“儿臣拜见父皇!”
  “三郎!”李世民起身下了御陛走上前来,弯腰下身握住李恪的双臂,“回来了!回来了!”
  “是,儿臣回来了!”李恪抬起头,眼圈通红声音哽塞,“父皇,一向安好?”
  “好,朕很好。”李世民上下仔细打量李恪,颇为动情的点头道,“三郎离京多时,出使高丽镇边守疆,辛苦了。朕看你都瘦了许多,也黑了。朕的圣旨发出不到二十天你就从幽州赶了回来,定然辛苦——来,你快起来!”
  “谢父皇!”李恪起了身,转过头,不轻意的挥了一下袖子抹去了眼睑的泪花。
  李世民哈哈的笑,重重的拍了几下李恪的肩膀,“没出息,哭什么!”
  “儿臣……见了父皇,高兴!”李恪转过脸来,双眼泛红有点尴尬的笑道。
  “回来了就好。”李世民轻叹了一声,悠然道,“关山万里骨肉分离,朕,也想你啊!”
  “父皇,皇儿无是不刻,不在思念父皇与母妃,还有长安故土!”说着,李恪无法自抑的潸然泪下。
  几年了,也只有此刻、在自己的父亲面前,李恪能够如此不顾形象的、像个孩子似的肆意泪流。辗转他国颠沛流离,冷月边关思乡情怀,全都淋漓尽致的挥洒了出来。
  看到一向刚毅坚强又平添了成熟稳重的儿子,在自己面前两次流泪,李世民也有些触动肝肠差一点流出眼泪来,他走到李恪侧身连连拍他肩膀,“好了,好了,三郎不必如此。”
  “是,父皇……”李恪再度挥袖抹泪,强力的压制自己的情绪。
  背对着李恪,李世民深深的呼吸,抑止到了眼眶边的泪水。
  “三郎,此番朕调你回京,一则是因为朕与你母妃都对你十分思念;二则,也是因为国事。”李世民平缓了情绪之后,说道,“大唐已经正式与吐蕃宣战,朕奋起四十万大军,征讨高原。此一役,只许胜不许败。个中利害,想必你是清楚。”
  “皇儿明白。”李恪拱手拜言。
  “嗯。”李世民点了点头,“这一场重大国战,朕本当挂帅亲征,但又抽不开身。因此派你代替朕,前往兰州督军。主帅是秦慕白,你担任行军长史。”
  “皇儿遵旨。”
  李世民停顿了半分,说道:“此一役,比之当年北伐突厥,无论是用兵规模与获胜难度,都过之而无不及。朕,也几乎是将整个大唐的气数命脉,都押注在这一战了。因此朕希望你到了兰州之后,要时刻保持冷静,着眼大局。凡一战之得失不必你计较,你要着眼看重的,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国运与我华夏种族的未来。”
  听到这一番话,李恪不由得心中一紧,忙拱手道,“皇儿定当夙兴夜寐不敢丝毫放松,会尽职尽责的履行好行军长史一职,不令父皇失望!”
  听到李恪的答复,李世民表情未变,眼神之中却平添一丝柔和与欣慰的神采,轻轻的点了点头。他暗忖道:这些年来恪儿的转变很大,没有了以往的锋芒毕露与骄奢放纵,而是一直严于律己韬光养晦,各方面的行为与表现都当得起朕赐他的一个‘恪’字——恪守己德,恪守本份。但知子莫若父,他再如何低调韬晦,朕也知道他文武双修能成大器。经历了这么多的磨励与苦难,朕也是时候给他一个机会了;同时,这也是给朕自己一个机会。方才朕用言语激他,故意将话说得很深,将责任、压力与前途都说得很大,他既未惶恐不安也未激动万分忘乎所以,只是着眼于行军长史——这很好!踏踏实实不忘本分,这就是朕想要的!
  “看你风尘朴朴满面倦容,定是累坏了。”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背脊,温言道,“先行回府好生歇息几日,再行前往兰州赴任吧!对了,稍后你可以去含冰殿拜望你母妃。想必此刻,她定是倚门而盼望穿秋水啊!”
  “是,父皇。”李恪拱手应了诺,犹豫了一下,方才说道,“其实这次回来,儿臣还有一件私事,想要请父皇与母妃做主。”
  “嗯,说来听听。”李世民面带微笑问道。
  “儿臣……想要立妃。”
  “可以。”李世民不假思索的说道,“这件事情朕与你母妃说起过不止一次了,早就有心替你择选良偶立为王妃。但你远离京城,因此一直未能如愿。今日难得你主动提及,那朕就趁你人在长安,抓紧替你办了。”
  “谢父皇!”李恪欣喜的拜了下来。
  “起来起来,父子之间何须如此多礼?”李世民呵呵的笑,说道,“儿子娶媳,做父亲的高兴还来不及!——朕即刻就下旨,令宗正寺在长安的勋略望族之中替你挑选贤德兼备之女,立为王妃!”
  “父皇容禀……其实儿臣,已有心仪的人选想要娶为正室王妃。只是不知,父皇是否同意。”李恪小心翼翼的问道。
  “哦?恪儿已有心仪之人?只要门当户对品行德淑,那也便行。”李世民笑容可掬的道,“说来听听,是谁家的女儿?”
  “是……秦家的女儿。”李恪小心答道。
  “哪个秦家?”李世民一时没反应过来。
  “就是已故翼国公秦叔宝之女,秦霜儿。”李恪答道。
  “哦?”李世民颇感意外的皱了一下眉头,然后背剪起手踱起了步子,沉默不言心中思忖。
  李恪的心弦绷得紧紧的,大气都不敢出。
  半晌后李世民才道:“这个秦霜儿,朕倒是见过几次。她好像是庶出之女,但她母亲已被扶正了,因为秦家父子功勋卓著,朕还曾经赐封其母为二品夫人。如此说来勋烈秦家,倒是与我李氏皇族门当户对。不过,这个秦霜儿年龄应该不小了吧,德性如何?”
  “回父皇,其实儿臣早已与霜儿情投意合私定终身。霜儿苦苦等候儿臣都已经好几年了。如今她正当双十妙龄,容貌娇好仪态得体,正与皇儿般配。”李恪一听李世民这话,好像有希望,心中顿时有点激动急忙答道,“皇儿自幼便与她相识,彼此十分了解。儿臣深知她善良温婉孝顺真诚,又对皇儿情深意浓,因此……”
  李世民不露声色的微然笑了一笑,“你,真的想清楚了?”
  李恪不由得心中一弹,咬了咬牙,跪倒下来拜言道:“求父皇成全!”
  “要朕成全你这棕婚事,并不难。”李世民走上御陛坐下来,意味深长欲言又止的拖长了声调说道,“但是……”
  李恪抬起头来,瞪大眼睛竖起耳朵,满心忐忑的等候下文。
  李世民笑了一笑,拿起笔竿作势要批处奏折,随口道,“但是,还得你母妃和秦家的人同意啊!”
  “谢父皇!!!”李恪顿时惊喜万分,连连磕头。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李世民呵呵的笑,“朕这一关,你算是过了。好哪,去找你母妃商量吧!”
  “谢父皇!儿臣告退,这就去含冰殿肯求母妃!”李恪起了身来,激动的拜道。
  “去吧!”李世民摆了摆手,脸上一直带着微笑。
  出了御书房,李恪心花怒放身轻如燕,感觉眼前一片明媚灿烂,旅途的劳累一扫而空,急忙就去大明宫含冰殿,拜见他母亲杨淑妃了。
  李世民却在御案边握笔而笑无心看什么奏折了,于是索性放下笔,自语道:“傻小子,虽然是心急毛躁了一点,却不失磊落大气,有几分你老子当年的气度!”
  第479章 峰回路转
  含冰殿里,多年来相依为命又久未相见的一对母子,抱头痛哭,随侍的宫女宦宫也不自禁的感动落泪了。
  杨淑妃,前隋末代皇帝杨广之女,自从嫁给李世民以后就从来没有过问过一件朝政之事。曾几何时,这一位芳华绝代、将雍荣华贵演绎到了极致的女子所受恩宠,曾一度超过了当年还在世的长孙皇后。
  现今大唐最为看重血统与门第,虽然杨淑妃只是前隋皇族嫡女,但在大唐仕民们看来她的血统无疑是相当高贵的。常言道“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出身高贵的母亲,李恪一出身就颇受瞩目,因为他身负两朝血统,贵不可言无人可及!
  曾经后宫还曾传出过谣言,说皇帝李世民有意立杨淑妃为后,但因为招致一片大臣的反对之声,因此这个想法很快胎死腹中。至于是何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外界不甚清楚。杨淑妃也从来没有去过问。但有一个说法不胫而走,那就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干“原秦王府”老臣们,就以“前朝血统”与“前隋复辟”为由提出的反对,让李世民都无以招架。
  其实这个说法相当之荒谬。谁人不知,不管是按照古老中华的传统习俗还是任何朝代的皇族定制,血统那都是从父的,绝然没有“从母”一说。长孙无忌等人以杨淑妃身负的前隋血统为由来说事,其实也就是一个掩耳盗铃的借口。无非,就是忌惮文武才能颇为出众又出身高贵、人望颇高的李恪,会因母势而起,参与夺嫡。
  至从几年前的短暂立后风波之后,杨淑妃越加低调保守,整日在后宫之中深宫简出,非但是不过问朝中之事,就连后宫的事情也一概不管不问,哪怕是每日冷衾孤枕也不与后进的年轻妃嫱们争宠夺爱。
  除了李恪,杨淑妃还有另一个儿子蜀王李愔,她对他时常约束管得很严,因为李愔是个典型的浑浑噩噩、胸无大志、只会鲜衣怒马吃喝玩乐的二世祖。相反,不管李恪在宫外如何折腾如何锋芒毕露,她都一概不闻不问任其自由。
  就如同,她从来没有生过李恪这个儿子。
  天下哪有不疼儿子的母亲?个中苦楚,除了杨妃淑无人能明白。
  倾叙衷肠之后,李恪便将纳妃一事与杨淑妃说了。杨淑妃听闻儿子要纳妃自然是高兴,但也提出了疑问,与权万纪所虑相差无二。李恪开解数语,杨妃便也就释然了,只是要李恪必须遵求父皇首肯才行。
  李恪便将李世民的原话说给杨淑妃听了——“朕这一关,你算是过了。但是,还得你母妃和秦家的人同意啊!”
  杨淑妃听后,却如同当头被淋了一桶冷水,热情与欣喜瞬间冷了下来,神色间还添了一丝忧色。
  “怎么了,母妃?”李恪好奇的问,“父皇都同意了,母妃还有何忧虑?”
  “恪儿啊,这么多年了,你还不了解你父皇吗?”杨淑妃面露忧色的道,“你父皇说这话,只是不好当面拒绝你,损你颜面。以他的性情,他若是同意,当场就会许诺赐婚,并着令有司操办了。因为他知道我这个做母妃的是肯定不会有意见的,秦家也肯定不会拒绝。如今,你父皇却是不露形迹的借我与秦家的名义巧妙推搪一下,言下之意,就是此事还需得缓上一缓,并不适合在这时候操办。以免,造成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看来,父皇也有诸般顾虑……”听闻母亲的话语后李恪陷入了沉思,片刻后说道,“母妃,皇儿懂了。大概是父皇招我回京调往兰州监军,已经在朝堂之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如果皇儿此时迎娶秦家之女,无异于火上浇油。父皇最看重的,是朝堂的稳定。相比之下,皇儿的婚事只是小事一桩了。”
  “恪儿,为娘听说陛下要调你回京前往兰州之后,几夜睡不着觉,心惊肉跳。”杨淑妃娥眉轻锁低吟道,“你可知,这是为什么?”
  “皇儿让母妃担忧了……”李恪颇为自责的上前来,搀住杨淑妃的胳膊动情的道,“皇儿知道,这几年来母妃在后宫过的日子很凄苦。一切都是皇儿不孝,是我此往太过骄纵放肆锋芒毕露,让外人对我们母子诸般猜疑与忌惮。当初皇儿之所以愿意舍身前往高丽,也是想让母亲过一些安宁的日子。到了外面皇儿十分思念母妃;这一回来,却又引来风波无数……皇儿,无奈啊!”
  “哎!……”听到恪这一番发自肺腑的感伤之言,杨淑妃闭眸摇头而叹息,幽幽道,“这也许,就是我们母子的命数。江山更易鼎革故新,为娘身为前隋的公主能活到现在并生下你们兄弟俩,已经是万幸了。为娘已是十分知足,并无其他奢念。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你这一回来,朝野内外后宫之中,无数的眼光又投到了我们母子身上。恪儿,听为娘一句劝。你现在不要去秦家提亲,更不可以马上操办婚事。今日出了这含冰殿,你马不停蹄即刻奔往兰州,片刻也不要停留。”
  “母妃……”李恪茫茫然的看着他母亲,伤感的道,“皇儿多时未见父皇与母妃,只想在长安多留一两日,多看自己的亲生爷娘几眼,这也有错吗?”
  “有错……”杨淑妃转过身去,话中已有哽咽,“你要尽孝,旁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会想,吴王得蒙重用风风光光的回京了,他要翻身了,他的野心就要实现了。他们会认为,借助兰州之战的名义,眼下正是你网罗门客拉笼助力的大好时机。你知道,朝野上下有多少人盯着兰州之役吗?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一个升官发财的大好时机。哪怕是在你吴王麾下讨一个马前卒的小差事,将来论功行赏也定能平步青云。因此,纵然你不去网罗拉笼别人,也会有很多人来巴结招惹你。所以,我的恪儿……你还是快快离京吧!”
  “娘!……”李恪悲怆的大叫一声跪倒下来,抱住他母亲的双膝泣不成声的道,“你的恪儿从来没想过网罗谁、拉笼谁!我思念父母怀念故土,我深爱我的霜儿!我好不容易回了长安,就想把我深爱的女子娶进门来,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与幸福,这也是错吗?”
  “提亲纳妃的事情,等你离京之后为娘会替你暗中操办。”杨淑妃已经潸然泪下,依旧是背对着李恪,低吟道,“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秦家家主翼国公新丧,为人子女应当守孝现在不宜提及婚事。再者,长兄如父,现在不管是秦家嫡长子秦通还是霜儿的亲哥哥秦慕白,人都不在长安,远在兰州。这棕婚事也需得秦通与秦慕白首肯才行。所以,为娘在长安替你请媒提亲;你去了兰州,还得要当面向秦通与秦慕白下聘求亲才行。何时你们打完了仗重回长安……何时再操办婚事。”
  李恪无言以对,只是紧紧抱着杨淑妃的双膝,闭目流泪。心中暗忖道:现在我终于明白父皇的话中之意了……要让我母妃和秦家的人同意,言下之意就是要按这些约定俗成的婚娶规矩来办。说白了,就是让我先去兰州,再议婚事!
  “去吧,恪儿……国事为重。”杨淑妃抬着头,垂下手来轻轻抚摩他儿子的脸颊,两行清泪顺着她白玉面的脸庞,涓涓而下,滴落到了李恪的额头上。
  李恪慢慢的松开母亲的双膝,退后两步,恭恭敬敬的在地上磕了三个头起了身来,“母妃多保重,皇儿……去了!”
  说罢,转身就走。
  杨淑妃瘫坐下来,不敢出声的掩面痛哭。
  “儿啊……你知道为娘有多想念你吗?你……快去快回,平安,保重!”
  出了含冰殿,双眼通红的李恪仰头看天,深深呼吸。不经意的,他突然想到了谋反伏诛的齐王李佑。
  当初,李佑之所以谋反,最大的原因固然是在于他自己心术不正与他舅舅的唆使。但是,他母亲阴德妃与妹妹高阳公主的遭遇,以及阴家与李家的世仇,何尝不是一个重大诱因?
  李恪对李佑被捕后押往京城之前的说的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但愿来世,不要生在帝王家!”
  “哎!……”长叹了一息,李恪闭目摇了摇头,拱手对着含冰殿和武德殿方向拜了几拜,自语道,“父皇,母妃,皇儿回了家却不可逗留不及尽孝,这就走了……你们要,多多保重!”
  半个时辰之后,李恪一行数十骑从长安东面春明门出了长安,翻身上马往西北奔去。一路奔出十数里到了渭水河边方才停下。
  李恪驻马回望,岿然壮丽的京都长安与蜿蜒起伏的终南山,如诗如画。
  “殿下,怎么又突然决定马上离京了?兰州战事十分紧急吗?”权万纪问道。
  李恪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微眯眼睛神色凄迷的看着长安沉默了许久,方才说道:“长安的战事,远比兰州要紧急凶险。我,惹不起,只好躲。”
  “哎!预料之中……”权万纪也甚是无奈的摇头,说道,“殿下,命里注定你只能如此漂泊不定。走吧,去兰州也好!哪怕边关矢石交攻刀光剑影,也比这看似平静的长安,要安全得多!”
  “走吧!!”李恪沉喝一声勒马转头,一声厉喝挥鞭而下,策马朝前狂奔而去。
  权万纪深深叹息一声,与众人拍马跟上。
  此时,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