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
作者:截教飞天蝎      更新:2022-08-31 01:56      字数:1974
  顺着程处弼的话,庭中所有将领的脸上都情不自禁地露出欣喜之色,那是被深沉压抑自我被压抑许久之后的释放,是大喜过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打胜仗的将军不是好将军。
  他们想要打仗,他们渴望建功立业,衣锦还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既然有幸能够追随程处弼来到东辽,他们所庆幸的,当然是能打胜仗,建立功勋。
  可是,来到汉阳之后,程处弼一直都把他们栓得死死的,紧紧的禁锢在身边。
  对于军人而言,服从命令是天职,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是本分。
  为了整个战争规划的需要,也为了以最小的损失夺取更优的胜利,他们忍下心中对功勋的渴望,没有擅自征伐。
  至今为止,他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打过一次战。
  可是,今日他们看到了功勋的曙光。
  他们举哀用的白旗、白麻、白服都舍弃了,他们不用再为太上皇举哀了,换而言之,大总管大人不会再用举哀来束缚他们了。
  而从此刻百济新罗之间的战争形势,还有大总管大人对百济新罗之间所发生的战争情况进行战术分析以及通过战术分析对他们进行的点拨、暗示甚至是明示,都在清楚的告诉他们一个期待已久的事实:
  压抑的日子即将远去,真正的战争即将来临,建立功勋的时刻就要到了。
  “苏定方何在!”
  在诸将们紧张、羡慕、殷切的目光下,程处弼大声地唤出了第一个名字,调兵遣将。
  “末将在!”
  苏定方目绽精光,笔挺起身,高声应答。
  “你率领安东大都护府本部人马,进驻西林、德殷、进礼、林陂、金马、全州、金堤......一直进到古沙城!”
  这些个城池,都是百济的城池,也是之前鬼室福信为了单方面背叛单日的誓约,让大唐暗中支持他所付出的‘违约金’。
  在鬼室福信向程处弼许下这些城池之时,程处弼在第一时间并没有去收取,因为那样就显然在向新罗展示,百济的背叛有自己的默许。
  现在新罗已在颓靡之际,在这个时候收取这些城池正是时候,这也是当日金龍树来到汉阳城,向程处弼求援,而程处弼以为李渊举哀为由,拒绝之后所许下的诺言。
  在为李渊举哀之后,他一定会派出大军帮助新罗、进攻百济。
  古沙城,百济的别都。
  百济怎么把古沙城这样的别都也献给程处弼当成是献礼?
  不要惊异,因为在百济人的眼里,都城什么的,或许根本就不值钱。
  当然,也有可能是狡兔三窟,为了国家的延续。
  古沙城是百济的别都,但也只是百济的五都之一,中间的叫古沙城,东面的叫得安城,南面的叫久知下城,西面的叫刀先城,北面的叫熊津城。
  北面的熊津城,已经在上一次的献礼之时,被鬼室福信献给了程处弼。
  除了别都之外,百济的都城也有许多,先在慰礼城,后相继迁都广州、熊津、居拔城、泗沘城(扶余城)。
  扶余城也在之前的献礼中,被献给了大唐。
  因为扶余城在百济的中部,且因为贡献,大唐的势力版图已经容纳到了熊川河。
  唐军若是沿着熊川河南下,便可长驱直入,直捣扶余城。
  于是,百济王扶余璋,将都城再次迁回了位于南方的居拔城,避开大唐军队的锋芒,并将扶余城,献给大唐。
  能够将这么多的城池土地,甚至是别都、都城献给大唐,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并且能够在国内强征兵夫,全国为战,而只为了吞并新罗!
  不得不说,扶余璋其实也是一位有眼光、有胆略、有气魄、有雄心的君王。
  “大总管大人,若是百济军民出现反抗或是不配合呢?”苏定方有些不确切地询问。
  毕竟此一时彼一时,之前百济是忍气吞声地过来寻求的,战局也没有现在这般明朗,他有些担心百济可能会赖账。
  “现在新罗还没有完全攻下,百济应该不会抱着得罪于我们的态度,进行毁约,两面作战,他们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你的意思,也不得不考虑在内,要是百济因为对新罗征战的顺利而盲目自大,想要捋一捋我们大唐的虎须也是可能的!”
  “若是百济不配合进行撤离,将这些城池交割出来,那么就是他们百济在向我们大唐宣战,你当义不容辞地对百济进行征伐!”
  程处弼冷峻的面庞上翘起的笑容分外的冷俏,言语嘈嘈,冷若冰霜。
  百济若是不识抬举,他巴不得呢,他正好缺一个完美的借口,对百济进行正义的讨伐!
  “刘仁轨何在!”
  “末将在!”
  “这半年来,本将让你训练的水师呢?”
  “水师训练日久,全备大总管大人检阅!”
  “好!除了水师日常所训之船只外,我军我道,但凡是本将麾下所有能征调的可用于渡海的船只都征调起来,归你收纳调度!”
  程处弼再取令箭一支,递给了刘仁轨,赞赏着宣令道,刘仁轨从未让他失望过。
  “末将领命!”
  “诸将严守各处险要,各尽其职,此刻之间,若有不应军令、违反军纪之举,本将重罪不容,明白吗!”
  “我等谨遵大总管大人将令!”
  庭院中所有的将领,都肃然昂首,长声威服。
  严明军令、军纪,这是大战前夕为了及时调军的必要准备,往往都预示着大战的即将来临! ..